hg1088平台官网机器人
CHUANGZE ROBOT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机器人相关政策 > 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

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

来源:服务机器人联盟     编辑:hg1088平台官网   时间:2020/4/21   主题:其他 [加盟]

3月17日,赣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年)》的通知。其中提到,要积极研发智能翻译、智慧供应链管理等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加快发展安防摄像头、智能网联汽车、探矿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智能装备制造。




序言

大数据是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在对产业生产方式、运行模式、生态体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一系列行业大数据开发利用规划文件,对大数据产业发展进行部署,加快建设“数据强国”【1】。

目前,赣州市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赣州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把握大数据产业所带来的时代机遇,尽快培育发展大数据产业,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对促进赣州市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推动赣州市工业升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按照《江西省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江西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江西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实施细则》等省级文件,以及《赣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赣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3年)》、《关于加快我市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市级文件对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赣州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9-2023年)》的分项规划,规划期为2019年至2023年。

一、发展形势与基础

(一)发展形势

1、大数据成为发展新动力

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将深刻影响社会分工协作的组织模式,促进生产组织方式的集约和创新。大数据推动社会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机制,可显著提升经济运行水平和效率。大数据持续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已成为互联网等新兴领域促进业务创新增值、提升企业核心价值的重要驱动力。大数据产业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2、大数据成为重塑竞争优势的新机遇

在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数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正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充分利用我国的数据规模优势,实现数据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同步提升,发掘和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有利于更好发挥数据资源的战略作用,增强网络空间数据主权保护能力,维护国家安全,有效提升国家和地区竞争力。

3、大数据成为提升治理能力的新途径

大数据应用能够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社会事业数据融合和资源整合,将极大提升政府整体数据分析能力,为有效处理复杂社会问题提供新的手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将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社会治理模式进步,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逐步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4、大数据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物联网感知数据、云计算存储计算数据、移动互联网互动使用数据,形成云雾边大数据计算服务体系,深度学习、大数据图模型和图挖掘、异质网络挖掘等面向人工智能的大数据算法大量出现,大数据智能超算中心将成为智慧城市计算核心,“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供服务”的大数据模式业已形成。全球范围内,发展大数据产业,提升大数据服务产业能力,运用大数据推动经济发展、完善社会治理、提升政府服务和监管能力正成为趋势,有关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实施大数据战略性文件,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

5、国家和兄弟省市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大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将驱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新业态的培育发展。截至2019年10月底,全国各地共推出大数据发展规划、计划、指导意见、实施意见等超过百份(其中上海、重庆、天津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大数据发展规划和计划),全国成立省市级大数据管理局等机构近30个,建立大数据交易机构近30家,在建大数据产业园区80多家,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超过10家。预计到2020年,全国大数据核心产业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将带动的融合应用和关联产业产值达5-8万亿元。

(二)基础条件

1、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赣州市位于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的几何中心,是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过渡的核心地带。优越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为赣州市加快承接东南沿海大数据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条件,并为赣州市加强与周边区域在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提供基础支撑。同时,赣州市资源优势突出,富集的矿产资源为赣州市延伸发展大数据相关电子元器件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用地,40多所本土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校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供给基础。此外,赣州市是苏区文化的发源地和客家文化中心,以及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文化底蕴深厚,为赣州市加强大数据人才交流,发展文化旅游、稀土冶金、特色农业大数据等领域提供先发优势。

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赣州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已基本建成了有线与无线广泛覆盖的信息基础设施,光宽带实现城区、乡镇和行政村100%覆盖,自然村覆盖率达到72%。4G网络实现县城、乡镇、交通干线的连续覆盖,完成全部行政村村委会、167个深度贫困村全部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的覆盖,4G网络覆盖达到99%。5G网络建设全面加速,第一批5G基站开通,迈出5G信息时代的关键一步,创建5G应用试点示范城市工作全面展开,信丰5G产业园项目正在建设5G研发中心、5G核心部件制造中心、5G检测中心,预计2019年底竣工投产;农村超高速无线局域网建成,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低成本、高性能的无线互联网服务。

3、数据资源建设初见成效

全市数据资源建设取得初步成就,完成了市政务大数据交换平台(一期)建设,可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目录展示和内容交换。共梳理全市业务系统188个,政务信息资源2838项,共接入数据5000万条,地理空间数据1.2T。依托市政务大数据交换平台,建设了综合人口库、综合法人库、电子证照平台(电子证照库)、地理信息库等“四大库”,为实现多部门应用系统数据共享提供支撑。同时,随着城市管理、治安防控等应用的展开,底层数据不断集聚。“天网工程”的视频监控系统采集了大量重点治安防控区域的图像与视频数据;水利信息采集系统现已形成省市县三级网络覆盖,28个网络节点实时传输相关语音图像数据;此外,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系统也正在加速积累海量数据资源。

4、“两化融合”深入推进

赣州市作为首批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之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稳步推进。有国家贯标试点企业14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2家,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2个。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建设赣州特色产业(众服联)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赣州市工业(稀金能源管理)云平台建设。加快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2018年共评选出6个智能工厂、20个数字车间项目。于都赢家等3个项目被评为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国泰特种化工智能制造项目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章贡高新区被评为“江西省智能制造基地”。此外,赣州市建立了“一对一”挂点帮扶机制,依托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平台、企业精准帮扶APP平台、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实现了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帮扶全覆盖,企业帮扶取卓有成效。

5、信息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赣州市积极承接技术转移、打造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数字视听设备、电子信息机电产品、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广播电视设备和软件服务业”等七大类别产业集群,2018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0亿元,其中,大数据采集相关传感器、智能终端等相关电子制造产业基础较为雄厚。赣州市软件产业稳步发展,软件产业孵化园集聚了科睿特、网联科技、福雷斯科技等30余家软件企业,其中符合享受国家软件企业所得税优惠条件的企业9家,实现了软件服务业从无到有再到集聚发展的跨越。此外,赣州市政府以大数据和云计算项目建设为契机,通过赣南数据湖项目的带动牵引,逐渐形成了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信息产品供给的软件产业体系,为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6、政务民生应用效果显著

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基于“赣州通”App推动智能交通、绿色农业、环境保护、生态旅游、智慧医疗等领域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智慧章贡在居家养老、家政公司、教育医疗、服务社区等方面建设成绩突出;赣州市“市民卡”,涵盖多地公交、社区门禁等功能,通过市民银行、医疗等动态数据,驱动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此外,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在教育领域,赣州市通过实施“三通两平台一园四课堂”【2】,搭建教育管理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设教育专题、名校名师、优质教育等课程,构建智慧校园;在金融领域,赣州区块链金融产业沙盒园的成立,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提升金融科技、新金融等新兴业态监管能力。

7、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为赣州市全面快速发展提供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国家层面大数据产业发展系列文件为赣州市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战略指引。此外,江西省将赣州市作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重点区域,《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数据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优先在赣州等地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支持赣州市章贡区等地建设大型数据中心。赣州市高度重视大数据产业发展,成立了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几年赣州市推进大数据开发和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国家、省、市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赣州市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发展机遇

1、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为大数据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面临新旧轨道变换,涌现出一批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软件定义、数据驱动、融合创新成为重要发展趋势,这将带动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加速构建新格局,进而推动大数据新技术、新模式快速发展,推动大数据产品、服务加速迭代更新,助力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

2、转型升级为大数据产业提供关键契机

赣州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面临着推动制造业、健康医疗、旅游、工业、农业、环保等重点领域经济提质增效以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任务,也面临着提升政府和社会治理能力、改善民生服务水平的社会改革转型需求,这为赣州市加快推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应用、发展大数据产业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并提供了重要契机。发展大数据产业必将成为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城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促进数字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必将迎来重大发展。

3、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带来市场空间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转型升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市场布局调整和梯度转移趋势日益凸显,为中西部地区加快承接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提供关键机遇。赣州市作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凭借自身资源、要素等优势具有承接东南部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实力,这将推动赣州市电子信息制造、数据中心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机会。此外,依托赣州市在医药、稀金、家具、新能源汽车、物流等领域的产业优势,赣州市承接优势领域产业转移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层次将显著提升,为赣州市大数据应用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4、振兴苏区为大数据产业提供战略机遇

赣州作为原中央苏区所在地,肩负着落实和引领赣南苏区振兴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加快重塑赣州市城市发展综合竞争新优势的历史征程已全面开启,赣州市将迎来全方位快速发展的新局面。大数据以其特性能够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公平普惠和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的技术基础,在推动构筑城市发展新优势目标实现的同时也将分享城市能级提升带来的巨大发展红利。

(四)面临挑战

1、思维认识和数据治理能力有待提升

社会各层面对发展大数据的重要意义认知度不够高,部分政府部门大数据思维的认识相对缺乏。赣州市在大数据开发管理方面还缺乏强有力的统筹调配,尚未建立兼顾安全与发展的大数据治理体系,面向政府部门数据开放共享不足、信息孤岛普遍存在等问题。

2、大数据支撑基础和服务能力薄弱

赣州大数据基础能力相对发达地区和城市差距较大,主要是大数据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不足、企业技术研发队伍不整齐。赣州本地本科院校较少,中高端人才引进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赣州基础大数据人才培育不足,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及应用领域知识的数据科学人才【3】,以及熟悉行业业务需求、又掌握大数据技术与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更加紧缺。大数据技术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公共计算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发展需要。

3、产业规模小和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

赣州缺乏贯穿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服务产业链的大数据龙头企业,缺乏重量级大数据行业应用企业。本土企业虽然涉足大数据的各个领域,但规模都比较小且发展不均衡,核心竞争力不够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合作能力相对较弱,大数据产业链还不完整。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呈现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关联度低、产业规模高速增长的“两低一高”的产业现状;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在电子信息产业占比较低,存在软硬发展不均衡问题。

4、大数据产业生态有待完善

赣州大数据金融环境、公共服务平台和工作生活环境等不能完全满足大数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涵盖人才、技术、资本和市场的大创新创业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大数据相关联盟组织,数据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不利于大数据产业良好生态形成。各部门在推进信息化进程中,主要依托市场运作的单一模式,资金供应模式多元化程度较低,投融资能力存在短板。大学、科研机构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数据科研工作不多,大数据企业总体来看研发能力弱、核心技术缺,有待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研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速推动大数据汇聚共享、深化大数据融合应用、提升大数据技术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大数据安全保障,打造资源富集、应用繁荣、产业进步、治理有序的大数据生态体系,推动大数据与经济社会全面深度融合,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定位

1、大数据产业发展定位

赣州大数据产业发展定位依托赣州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产业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推动赣州市建成国内知名的大数据创新高地和服务门户,努力建设“云上虔城,数据红谷”,成为辐射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大数据产业集聚区。

2、大数据产业布局

赣州大数据产业主要围绕“一个中心、四大平台”进行布局,即: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大数据集散服务平台、融合应用示范引领平台、大数据硬件生产平台、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全力构筑赣州市城市发展新优势,助推赣州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加快进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目赣南数据湖科创园建设,承接国家“数据援赣”【4】对口支援项目落地,运用区块链和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打造安全可信的数据环境,推动区域政务、民生、企业等各类数据资源的汇集和统一开放,建成国家重要的数据管理与服务枢纽。构建开放式的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中心,开展辐射全国的大数据容灾备份服务和行业云服务。

——融合应用示范引领平台:依托各区县的发展基础与自然禀赋,以优势企业为主体,在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挖掘、分析、可视化算法和工具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应用广泛的行业大数据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加快推动大数据与医药大健康、稀土原材料、区块链金融、智能制造与物流、家具等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深化应用,形成以章贡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创新区、赣县冶金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区、赣州经开金融服务业与智能制造创新区和南康数字商贸与智慧服务功能区“四区”为核心的大数据融合应用示范引领平台。

——大数据集散服务平台:以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和章贡沙河软件园为依托,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模式研发和应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特色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集约化发展。同时,努力将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和章贡沙河软件园打造成为承接东南沿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大数据服务外包【5】的主平台。

——大数据硬件生产平台:立足赣州市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以龙南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以及赣深高铁沿线电子信息产业带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制造领域高端高值环节,做强大数据相关智能硬件行业领域。面向珠三角、长三角,放眼国内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区域,积极主动探索在产业转移中与目标区域的合作机制,打造赣州市成为国内承接大数据相关智能硬件产业转移的创新标杆。

——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借助赣州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培育大数据创业创新主体并为创业者或团队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为目标,依托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等载体,规划建设大数据创业创新孵化园,并将其打造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的大数据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区。

(三)发展原则

1、政府主导,培育市场

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构建数据管理能力强、数据汇聚质量高、流通共享充分的工业大数据资源体系。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大数据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

2、统筹推进,重点突破

坚持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加强战略研究,加强顶层设计,对全市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进行总体规划,推进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带动。以需求为牵引,选取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重点领域的应用、服务和产品重点突破。

3、全球视野,创新驱动

坚持开放创新思维,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大数据资源管理理念,引进国内掌握核心技术的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应用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提升创新发展水平。

4、应用牵引,产用结合

坚持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发展大数据的服务和应用,在医药大健康、稀土原材料、区块链金融、智能制造与物流、家具和脐橙等赣州市优势产业领域以及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赣州市经济发展关键领域开展先行先试。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发展,引导和组织企业横纵结合,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

5、规范有序,保障安全

坚持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建立健全大数据推进和监管体系,完善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等相关法规制度、标准规范,强化产业发展监管,维护大数据市场有效性和公平性。聚焦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加强大数据安全评估和防护体系【6】建设,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7】能力,推动安全保障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3年,大数据资源体系、融合体系、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形成从数据集聚共享、数据技术产品、数据融合应用到数据治理的闭环管理、开放发展的新格局,大数据价值潜力大幅激发,成为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和创新引擎。全市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吸纳就业人口超过2万人,数据中心机柜数达到1.2万个,支撑国家大数据产业集聚区【8】建设。

——数据资源高效汇聚。大数据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实现大范围、深层次的大数据集成汇聚与互通共享,成为国家重要的数据资源集散地;科学、完备、可行的数据共享流通机制基本建立,基本建成赣州特色大数据治理体系,政府大数据资源汇聚基本完成;建成较为完善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中心、制造强国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等区域基础工业数据资源平台。

——融合应用繁荣发展。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和城乡治理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广泛应用,算法库、知识库、模型库、参数库、专家库等大数据分析工具库基本建成,产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应用支撑体系逐步成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便捷、优质、低成本的数据服务,培育3-5个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大数据解决方案供应商,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全面发展。

——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增强。集聚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和产业主体,大数据软硬件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政务领域、公共服务领域、行业应用领域应用不断深入,集大数据硬件、重点行业大数据、大数据支撑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建成;大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与应用等技术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可满足国家和行业重大应用需求的大数据软硬件产品,数据服务类企业繁荣发展,产业支撑基础坚实,创建一批推动大数据集聚发展的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平台。

——治理体系保障有力。大数据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等基础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大数据自主可控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大数据安全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基本建成和加速推广。

2、阶段目标

(1)2019年-2020年:强化市场主体培育,要素快速聚集期

土地、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云计算数据中心规模集聚效应明显,成为国内一流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和国家基础信息资源战略备份基地示范,赣州市政府和社会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向云环境迁移率超过85%,本地企业入云率超过70%。数据中心机柜数达到8000个。大数据相关法规制度、产业政策等不断完善,建立赣州市大数据采集、管理、共享及应用等相关标准规范。招引、培育大数据企业不少于70家,收入超过亿元的大数据企业15家。大数据产值达到100亿元。

(2)2021年-2022年:扩大产业服务,应用产业创新发展期

完成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基地建设,集聚不少于150家国内外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企业,培育年业务收入达到5亿的企业8家,2亿20家,1亿50家,支持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产业。引进大数据产业高端人才500人,形成7000名大数据产业专业人才梯队,吸纳就业人口1.8万人。大数据产值力争达到225亿元。

(3)2023年:产业服务普及,新业态爆发期

政务、民生、产业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大数据示范应用带动效应显著,政府治理能力、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及配套、生物制药、稀有金属新材料等支柱产业提速发展,在电商物流、红色文创、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催生一批新业态。集聚大数据企业超过200家,大数据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

注:2018年大数据产值测算方法:2018年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为540亿元。大数据产业在赣州市处于起步阶段,此处设大数据产业规模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占比约为8%-10%,得到2018年赣州市大数据产业规模约为43亿元-54亿元,此处使用50亿元作为2018年大数据产业规模。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战略研究与技术研发

1、大数据战略研究

围绕“数据援赣”战略落地,依托赣州数字经济研究院,协同国内外专业机构,深入开展赣州市发展大数据战略研究,提出赣州大数据发展战略体系建议,提出国家大数据引进和储备计划;完成大数据人才培养和引进方案、实施办法。研究政府数据资源开放的具体机制和具体应用细则,提出政府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技术方案和制度措施的建议;研究发现大数据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建议;研究大数据模应用式创新和产业创新,提出推广建议,跟踪国内外大数据发展动态。

2、大数据综合技术研究

围绕“数字兴业”战略落地,政府引导、企业指导,开展空间地理、国土资源、生态环境、政务、平安城市、防灾减灾、健康医疗、交通旅游、终身教育、“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区等行业领域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支持工业、农业、金融、新能源、稀土、扶贫、水务等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大数据开源软件、大数据挖掘、大数据可视化、深度学习、大数据智能、智慧引擎等技术和软件工具的研制;鼓励各类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制;支持大数据智能超算中心关键技术研制,大数据公共领域关键技术研究;鼓励物联网、雾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网络传输技术研究;形成赣州特色、国内行业领先的大数据应用技术。

3、大数据自主可控和惠民服务体系研究

围绕“网络强虔”和“信息惠民”战略落地,重点支持数据获取软件工具、数据自治开放技术与管理系统、数据资源储备中心管理系统、数据资源分级管理技术的研制;重点支持数据开放中涉敏涉密数据的安全保护机制和技术的研究。支持区块链、数据溯源等数据资源安全技术研究;支持大数据安全可靠规范研究,支持大数据安全保障服务框架体系研究;深化研究大数据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应用环境、融资环境、创业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等,研究提升大数据意识、发展数据文化方法理论,营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大数据研学氛围,推动大数据与赣州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造福城乡居民。

(二)加强产业发展能力建设

1、大数据存储能力建设

按照承接国家级大数据存储和容灾备份的“T3+”高标准要求,重点建设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大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储备和承载能力达到EB级。鼓励所有领域谋划大数据资源建设,加快推进商贸物流、健康医疗、旅游文化、国土资源等国家大数据资源分部,积极谋划交通、安监、环境、气象等国家大数据资源分部;重点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特色产业、农业和林业等大数据资源储备。

2、云计算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整合全市分散的云计算软件和硬件资源,加速赣南数据湖项目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安全服务资源的统一建设,充分满足赣州市城市级别的业务数据存储、处理和交换需求,支持各单位、各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向云迁移,为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及国家“数据援赣”服务体系等做好支撑。

3、大数据开放服务能力建设

建设完善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整合现有赣州市政务大数据交换平台和人口、法人、信用三个主题库,为赣州数字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数据应用提供基础支撑,为赣州智慧城市应用发展和基础数据沉淀治理提供有力保障。以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基础数据为支撑,建设一系列数据应用系统,形成固定数据资产,具备数据对外服务能力,实现数据开放服务运营。

4、大数据硬件基础建设

依托??源科技、赣州德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视觉、听觉领域的传感器、音视频、条形码、RFID及移动互联网端数据采集设备产品,着力推动移动智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监控设备产品研发生产,面向特定行业的数据发展一卡通、可穿戴医疗设备、智能手环、工业大数据采集系统等设备。推动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数据中心发展,大力发展FRAM【12】、MRAM【13】、PRAM【14】等替代存储技术,推动国产存储芯片设计研发。推动数据计算领域的服务器和芯片研发生产,发展海量数据分析处理的大数据一体机,提供海量数据存储及处理的个性化服务。以赣粤电子信息产业带为主要承接载体,积极吸引一批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大数据硬件企业落户,发展新架构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新一代网络设备、新型计算单元、机房相关设备等产品,积极拓展大数据硬件设备领域。加快启动赣州市同兴达电子的液晶显示模组项目,赣州市海光通讯的通讯设备生产项目,江西联茂电子的玻璃纤维半固化胶片及覆铜板项目,江西志浩电子、赣州市深联电路、江西信达电路等的高端电路板项目,以及江西华立美实业、赣州市比邦数码等的智能终端电子产品项目,夯实电子信息制造关键环节,为大数据硬件设备的生产制造提供基础支撑。

 

5、大数据软件基础建设

重点发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基础软件,依托骨干企业研发国产化操作系统,提供分布式数据库及存储系统的系列解决方案服务,面向语音识别、图像处理、文本挖掘等热点领域着力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系统研发设计。加强大数据分析关键算法和共性基础技术研发,重点加强大规模数据仓库、非关系型数据库、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自主可控信息安全与大数据条件下隐私保护等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依托??源科技、科睿特等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并引进国内外知名大数据企业,加快发展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智能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以及非结构化数据处理软件、大数据获取工具、大数据分析支撑工具、数据可视化软件等软件产品。依托本地电子制造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面向大数据的新型计算、存储、传感、通信等芯片及融合架构、关键模块和信息技术设备,推动数据采集设备、存储设备、高能低耗服务器、高性能计算机、智能终端、网络通讯设备、智能传感器、大数据一体机等硬件产品研发。重点突破面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超大型计算集群管理、混合云架构【15】、融合云管理、支持大规模并发任务的容器技术、复杂负载集群评估与配置、高性能分布式数据库,高可用虚拟化技术、虚拟专有云(VPC)【16】解决方案,研发面向云计算和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加快培育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运营商,发展面向智慧城市应用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支持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围绕自身业务需求,发展电信大数据相关软件产品。

6、大数据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鼓励企业开展大数据采集监测、预处理、清洗加工、分析挖掘、存储管理、容灾备份以及可视化等相关服务业务,面向赣州本地及省、国家级数据资源汇聚、存储与灾备需求,发展“存储即服务”解决方案。积极承接闽粤地区和中央各部委的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交换等IDC存储业务。支持大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处理、分析、应用、可视化和安全等软件开发,面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运维服务等关键环节统筹已有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促进全产业链的大数据资源整合与分析。积极拓展大数据衍生业态,鼓励发展数据仓库、数据交易、数据银行等新型服务业态。支持发展大数据服务外包服务,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呼叫中心外包、数据处理服务外包、信息系统服务外包等基础服务外包业务,同时加快推进商业智能、研发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为客户的产品研发设计、智能控制、决策制定、销售运营等提供专业数据服务支撑。

(三)发展赣州特色行业大数据

立足本地优势产业,坚持以应用需求为牵引,深化大数据与本地优势特色实体经济领域融合发展,鼓励大数据企业开发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各类大数据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助推本地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重点推动赣州市医药健康、稀金材料、新能源汽车与物流、家具产业等重点行业领域龙头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加强合作,聚焦行业发展核心环节和产业全链条,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数据采集和监测、分析和挖掘、商业智能等大数据应用服务业务。

1、健康医疗大数据

加快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落地,支持以青峰药业为代表的当地知名药企,同大数据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建立药物种子基因库,利用大数据进行改良育种、疾病防控等工作。支持药企与上下游企业联合建设中成药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集聚药材生长环境、培育种植、加工贮藏、管理销售、售后检验等环节数据,开展面向药材繁育种植、加工制备、销售渠道、质量安检等重点领域的数据信息共享、交易和分析处理服务。支持药企搭建药材溯源大数据平台,运用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提供药材全生命周期的溯源服务,从源头提升中成药品质,保障相关药企与个人的实际利益。支持依托第三方机构建立大数据监测预警平台,在灾害预警、药材生长监测、市场波动预测、经营方针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服务。支持药谷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企业,发展远程医疗系统、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设备等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保养、康复设备,带动相关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鼓励入谷企业建设并发展包括健康咨询、网上约诊、病例随访、结果查询等功能在内的医疗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充分便捷的保健休闲服务。加快完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基因数据、个人健康数据、个人行为生活数据等为核心的基础数据库。对接个人信息及就诊数据,发展个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实现自我健康管理。基于患者个性化数据,发展精准用药和个性化治疗解决方案,推进精准健康服务。依托基因检测龙头企业,发展面向个人的基因检测分析服务,为遗传性疾病诊断、癌症早期诊断、疾病预防检测、精准用药和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撑。

2、汽车物流大数据

以赣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充分发挥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重点车企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全市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汽车制造相关数据汇聚能力。支持建设面向新能源汽车的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管理、客户服务等全生命周期和全业务流程中的应用。加快车载大数据软硬件产品研发,构建车载大数据服务系统,提供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路况预测、路线规划、车辆导航等服务。重点完善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项目建设工作,强化大数据在城市配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货物物流与国际物流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对物流服务的支撑能力,加速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现代化物流体系。面向全市物流作业与行业管理需求,依托赣州港信息化建设契机,统筹智慧物流数据托管平台,整合商务部门企业信息数据和商品信息数据、交通部门的路网数据和车辆数据、运输公司的货物运输数据、仓储公司的货物周转数据、快递公司的包裹派遣数据,为政府部门、企业以及社会公众提供物流全程监控、物流方案设计、物流行业信用管理等服务,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3、冶金原材料大数据

以中国稀金谷项目建设为契机,深化大数据在以稀土材料、钨为代表的原材料行业的应用水平,提供涉及生产制造、精准营销、产品溯源、智慧物流在内的产业链各环节大数据解决方案。依托稀土、钨金属等稀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性能硬质合金、磁性材料、储能材料等新材料、新工艺与新装备,并统筹涵盖稀土、钨金等资源特性、分布、开采、工艺、价值、应用等各环节数据信息在内的原材料大数据平台,加快推进赣州原材料产业发展,力争将赣州建设成为国家稀土稀有金属材料及产业应用示范基地,全面支撑赣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支持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等国家或部级重点科研机构,加强大数据技术在稀金特性、开采工艺等各项业务领域的应用,支持搭建稀金大数据公共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稀金企业提供大数据技术服务,加速研究成果向产业成果的转化。建设稀金全球价格指数平台,及时公布稀金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国际形势、重点市场、客户反馈等相关数据,为企业研发定制、战略规划、售后保障提供参考,推动形成赣州特色稀金产业,进一步巩固壮大赣州稀金市场优势。强化大数据在稀金冶炼、提取方面的应用,及时对冶炼成品质量进行数据指标分析,定位工艺突破的重点难点以及产品创新方向。

4、家具大数据

加大南康家具功能区建设力度,依托“南康区实木家具大数据平台”和康居网,整合商务部门、运输部门、家具制造企业、原材料加工企业等多方数据,为公众、家具制造商、原材料商等提供商品比价、市场行情预警、原材料价格监测等服务。探索“互联网+”发展新模式,积极收集使用场景、喜爱程度、利用频次、偏好人群等家具售后反馈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企业家具改良创新,并面向特定人群进行精准商品广告投放,持续形成市场影响力。鼓励发展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家具服务,面向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针对性选购方案。加大对前沿技术的研发力度,制定特色大数据解决方案,积极推动养生家居、工作家居、休闲家居、可变空间等智家居产品与技术发展。

5、政务民生大数据

推进完善市政务大数据交换平台(一期),在全市范围内深化推广“赣服通”、“赣州通”等政务服务APP,建设统一的赣州市智慧城市服务平台,有序推进政务数据服务、信息惠民服务等模块建设。根据政府管理服务职能,发展公共安全保障、区域宏观调控、商事服务、政府精细化治理等方面的大数据应用。加快民生服务发展,调动多方积极性,在医疗健康、社会保障、公共安全、教育文化、交通旅游等领域研究开发各类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开展试点示范,以应用创新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加快推动全市各工业细分领域大数据发展,落实国家百万企业上云工程,加大力度推进对全市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技术软件化工作。鼓励建设特色工业大数据平台,促进在成品销售、产品质量提升、后续服务保障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平台在监控优化作业流程、故障预测、降低能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发展农业大数据,重点面向赣州市脐橙、蔬菜、花卉、油茶等特色行业,建立基于大数据的资源要素共享平台与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农产品行业提供种植、繁育、灾害预防、检验、销售、储藏等方面的支撑保障服务。以中国稀金谷、南康现代家居城等功能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契机,支持分行业统筹专业电商大数据平台,通过整合商务部门、电子商务企业以及专业电商平台数据,为公众提供个性商品信息推送、商品比价、产品源追溯等服务,为相关传统商贸企业提供行业走势趋势分析、大宗商品实时行情、推送相关产品和原材料信息等服务。依托赣州市丰富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旅游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利用数据分析挖掘、分布式处理、移动支付等技术汇集旅游、气象、交通等部门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数据资源,推动旅游资源与相关数据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开发。

(四)推动大数据与关联产业协同发展

1、大数据+云计算

以提高赣州市政务管理水平、民生服务能力,推动传统优势行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塑造安全可信的云计算环境,对接“云上江西”【17】基础服务,打造赣州市自主可控云、政务云、政法云、社保云、工业云、农业云、交通云、教育云、旅游云等9朵特色主干云。

自主可控云。加快落实自主可控云相关建设,基于可信计算建立主动免疫的可信云安全框架,采用安全可信系统架构,确保体系结构可信、资源配置可信、操作行为可信、数据存储可信和策略管理可信。完善网络数据安全制度的相关标准,推进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一代安全技术开发和应用,全面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水平,营造为“数据援赣”服务、中央和使用者放心的安全可信环境。

政务云。以赣州市政务云平台为基础,推进各政府部门数据的横向整合,加速部门间的数据流通。引导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单位将数据存储在政务云平台,并主动开放数据。丰富政务云平台服务功能,促进各政务系统间软硬件资源共享。逐步将已有的政务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不断丰富和完善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政务服务。

政法云。统筹建立统一的政法云平台,全面涵盖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看守所等六大主要政法系统。加快整合刑事案件、电子卷宗和法律文书、换押管理、矫正管理等政法数据,打破公、检、法、司横向网络壁垒,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业务协同办理、实时网上监督,切实维护公众利益,保障社会安全。

社保云。围绕各级机构与个人社保、公积金的缴纳需求,大力推动赣州市社会保障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人口信息、单位数据、空间地理位置等基础数据信息向云服务平台迁移,为企事业单位与个人提供社保缴纳、社保查询、社保常识、维权建议等在线社保办理业务与咨询服务。

工业云。围绕智能制造应用需求,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统筹全市多个工业云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工业企业提供市场数据、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成品制造、质量监管、市场营销、售后调查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个性化服务和应用,全面加快赣州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

农业云。整合农作物、养殖业、林业等农业数据资源,打造赣州市农业大数据开放平台。提供农产品介绍、作物培育、畜禽养殖、灾害预防、市场行情、贮藏保存等农业生产全环节的数据信息,加快大数据生产管理软件开发,推动赣州市农业特色化、精细化发展。

交通云。建设赣州市交通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全市交通运输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开展交通预测、流量管控、应急指挥、交通诱导、车辆调度、车辆远程监控等服务,实现交通运输管理高效化、合理化、智能化,为市民出行提供便捷服务。

教育云。整合赣州本地高校、中小学校、国家重点工程中心与研究机构、民间培训机构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推动教学资源、科研成果等教育数据共享,提供面向中小学师生的在线辅导、网络学习、网络备课、拓展训练等线上资源与教学服务,以及面向高校、研究机构、工程中心的文献专利资源、实验仪器预约管理等科研工作服务。

旅游云。建设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赣州市的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等旅游资源、热门景区、旅游交通、餐饮住宿、游客流量等数据,服务全域旅游发展。利用大数据辅助决策为管理部门优化景区旅游秩序、提升游客体验、降低安全风险提供支撑,为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策划、市场对接提供便利,为游客线路规划、信息查询、酒店预定提供参考。

2、大数据+物联网

重点发展物联网芯片、智能网关、传感器、传感网智能管理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物联网软硬件产品。加大在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和网络虚拟化技术上的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窄带物联网(NB-IOT)公共接入平台。不断深化大数据与物联网在汽车制造、医药、物流、家居等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应用,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产品和服务。统筹推进赣州市智慧城市集群建设工作,发展具备城市特色的物联网产业应用。

3、大数据+人工智能

鼓励有实力的人工智能企业与本地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稀金原材料、家具、物流等领域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战略合作,聚焦特定场景共建面向行业应用的解决方案。构建人工智能训练库和测试库,发展基于海量数据分析挖掘的“大脑中枢”。积极研发智能翻译、智慧供应链管理等人工智能软件产品,加快发展安防摄像头、智能网联汽车、探矿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智能装备制造。强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快智慧城市大脑建设,提供面向道路交通、安防监管等场景的软件产品与数字解决方案。

四、重点工程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大数据产业规模化发展

1、贯彻落实“宽带中国”战略

加快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依托“宽带乡村、宽带中小城市”工程,全面提升赣州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依托“光网城市”工程,持续推进宽带接入光纤化进程,城市提速升级与农村普遍服务同步推进。实施“无线城市”工程,加快建设先进泛在的高速无线宽带,实现主要公共场所WLAN全覆盖,推进4G基站规模化建设,实现全市城区100%、农村99%覆盖,4G/LTE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到80%,积极开展5G基站的实验性部署工作,2020年初步实现5G移动电话商业推广使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

2、推动物联网应用

加快部署技术、规模、速度、服务等全国领先的城市物联网体系,推动基于NB-IoT的物联网设施在居民区、景区、商区等功能区以及水务、能源、交通、环卫、防灾、城管、公安、园林绿化等各类城市基础设施中的部署应用,建成广域覆盖的NB-IoT网络,并推进NB-IoT/eMTC/5G三网协同,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运营状况的实时监控,提高智能化感知和监控管理水平。建立赣州市物联网接入管理与数据汇聚平台,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建设物联网应用平台,实现赣州市各类物联网应用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处理,有效感知城市运行。围绕交通、医疗、教育、环保、城管、旅游等领域,构建新型物联网智能管控系统,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3、统筹布局云计算数据中心

依托赣州专用通信通道建设,加快部署和推进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目赣南数据湖科创园建设,集中部署存储设备、服务器、路由器等核心计算设备及配套设施,加强绿色智能服务器、能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保障赣南数据湖供电稳定持续。全面提升赣南数据湖服务能力,落实“数据援赣”国家级数据中心落户赣州,面向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公有和私有云、数据管理、备份等云服务,为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智能大厅、智能工业、智慧教育、智慧农业、智慧防腐、企业精准帮扶、中小企业云平台等大型信息化应用平台提供云计算应用开发和云计算服务。

(二)推动数据资源集聚开放,提升资源要素支撑能力

1、加快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

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建设模式,整合现有电子政务基础资源和基础数据库,统筹优化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为全市各级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数据资源、政务应用、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建设赣州市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在政府内部有序存储和有序流动。面向工业制造、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电商物流、医疗健康等重点行业,支持建设若干行业性数据汇聚、分析、服务平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

2、加快数据资源汇集

依据政府数据、行业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属性及特征,构建科学、稳定、实用及扩展的数据分类分级原则,制定数据分类分级体系及数据目录,明确数据资源采集、处理、分析及使用的主体及相应权限,为各层级数据开放和共享的安全策略制定提供支撑。制定全市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数据资源采集管理规范。以赣州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建设为契机,加快汇聚赣州市人口公用基础信息资源库、法人公用基础信息资源库、宏观经济公用基础信息资源库、地理信息公用基础信息资源库等四大数据库等数据资源,政府、社保、公安、交通等部门非涉密政务数据以及医疗、教育等社会公共服务数据。加强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数据采集中的有效应用,推动线下生产生活数据汇聚。利用互联网数据采集渠道,加强社会动态、舆情民意等线上数据资源的采集。引导重点企业、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单位主动开放数据。支持通过购买数据等方式不断丰富数据资源。

3、建立数据资源管理与开放共享机制

建立健全赣州市公共数据开放制度,制定各部门数据开放目录,明确各部门数据开放和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权限,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使用的义务和权力,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向社会和公众开放。逐步向社会开放原始性、可机器读取、可供社会化再利用、自主可控的数据集,优先推动安全、交通、医疗、就业、社保、企业登记监管等民生与社会服务领域的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建设数据交易市场,为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提供数据资源。建立数据交易标准规范,明确数据交易的权责关系,提升数据交易安全保障能力。鼓励企业通过数据交易市场进行数据交换、交易,推动数据资源流动和价值再造。

(三)深化大数据行业应用,支撑智慧赣州建设

1.开展重点行业应用示范

聚焦赣州市支柱、优势产业以及重点发展领域,优先选择在医疗健康、汽车物流、稀有金属新材料、家具等优势领域或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行业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拓展大数据在行业领域的应用市场。积极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开展试点示范项目调研,编制形成试点示范要素条件清单,并拟定试点示范规模和名单。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高标准规划一批大数据行业应用示范项目,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优秀大数据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参与建设。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典型案例评选,推动试点示范经验交流、成果展示以及宣传推广,不断扩大大数据行业应用的影响力。充分厘清行业大数据特色应用场景,结合赣州市大数据实际发展情况,选取应用需求急迫的场景,率先展开应用示范突破。

2.强化行业大数据服务对接

搭建面向行业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供需对接一站式服务平台或线下机构,为大数据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获取用户、传统行业企业低成本获取各类服务和资源提供高效对接渠道,推动供需双方需求的高度匹配,节省人力运营成本。不定期面向不同特色行业的供需对接会议,结合赣州市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大数据产业市场空间拓展需求,邀请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传统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参会洽谈,切实推动优势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举办面向重点行业企业的大数据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推介会,推动赣州大数据行业应用市场拓展。

3.综合运用5G扩展大数据行业应用空间

把握5G发展机遇,积极引导本地运营商与大数据行业企业合作,通过5G拓展大数据行业应用场景,加大与现有行业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特色行业内的应用创新。深入推进江西联茂电子、江西志浩电子国家级5G实验室研发平台建设。充分通过5G网络收集本地特色行业大数据,带动产业链加快发展,加快大数据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大数据实现从技术创新到行业应用创新的转变,推动以5G为核心的数字家庭、智能家居、车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服务业加速发展。进一步支持引导大数据应用相关的信息服务消费,释放市场需求,推动赣州信息消费稳定增长。支持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提升传统产业价值,不断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新应用,促进面向消费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市场拓展。

(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1、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与赣州市市委、市政府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开展“百家部门联百企”、“政企联动共促发展”等活动,争取更丰厚的优惠政策支持。建立客户经理制度,对入驻企业及落户的重大项目提供从项目立项、设计、施工、土地补偿、环境协调到竣工、正式运营的全链条、多方位服务。针对重大事项,探索实行“一事一议”的机制,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构建集工商登记、纳税申报、项目申报、行政审批、政策咨询等服务的“一站式”园区政务办公平台。完善项目洽谈快速反应机制、准入项目评价机制等工作机制,为企业和项目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和商务服务,降低入驻成本。

2、健全产业公共服务体系

以??源科技、科睿特等本地龙头企业为依托,支持在政务、医疗、汽车物流、稀金、家具等领域建设一批具有数据集成、存储、分析、挖掘、可视化等功能的面向重点行业的大数据专业服务系统,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大数据服务。依托大数据相关龙头企业、公共服务机构,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大数据产品和服务,提供研发设计、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基础技术服务,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提升大数据公共服务能力,引进和整合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咨询、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产权交易、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品牌推广等专业化服务,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支撑水平。鼓励建设众扶、众筹、众创等综合服务平台,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资金、技术等资源,畅通创业团队与创新需求的对接渠道。

(五)注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1、支持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创新

支持重点企业牵头设立大数据工程实验室、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产业创新平台,重点研发大数据应用产品和大数据服务模式、机制创新,促进大数据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研发创新合力。支持专业化、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发展,推动大数据先进技术在赣州转化落地,促进大数据产品和服务创新。

2、大力发展大数据创新创业

支持蓉江新区、章贡区、赣州经开区打造赣州大数据双创中心,逐步带动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形成开放、共享、协作的大数据创新创业生态,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引进或建设一批大数据双创孵化平台和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客空间等开放式大数据双创平台,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三级孵化体系,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双创服务体系。引进大数据领域国内知名咨询机构来赣州设立独立分支机构,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法律顾问、产业政策、检验检测等第三方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大数据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为投资机构与创新创业者提供资源对接平台。

(六)加强人力资源供给,提高产业发展层级

1、加强本地人才培养

鼓励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大学、赣南医学院等本地高校开设大数据、云计算专业本科、研究生课程,培养数据分析挖掘等大数据专业人才以及跨学科大数据综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外地的企业及科研机构在赣州落地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大数据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支持开展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委培,培育一大批有学历、有技术、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大数据技术人才。鼓励大数据企业联合传统制造企业培养,培养既懂大数据又懂制造的复合型人才,发挥赣州人力资源优势基础,形成赣州本地有竞争力的“数字工匠”行业队伍。

2、引进大数据相关人才

结合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引进机制、引进条件、引进程序、制度保障、政策扶持等,吸引和激励中高端人才来赣州市创业和工作。全面梳理赣州市大数据产业主要细分领域、重点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赣州大数据紧缺人才的指导目录,明确人才引进的重点。加强与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万人计划”、“千人计划”、“特支计划”和省“赣鄱英才555工程”、“百千万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对接,采取柔性引才方式,大力引进大数据技术中高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合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构建高级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积极组织和开展大数据创新大赛、大数据开源大学生创业实践等活动,为赣州培养、留住紧缺的大数据人才。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对企业引进大数据相关领域中高端人才,在安家补助、人才落户、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办公用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专项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探索建立以绩效和市场为主导、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入股等多种分配和激励机制。成立大数据专业人才工作服务小组,定期召开中高端人才需求咨询交流会议,积极解决人才面临的落户赣州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鼓励企业增加人才资本投资。


(七)加快内外双市场开拓,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1、加快内部市场开放

推动政府市场向大数据产业开放,推动大数据服务纳入赣州市政府购买服务的范畴,研究编制赣州市政府部门采购大数据相关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向社会公布政府购买大数据服务的种类、项目、性质和内容以及对承接主体的要求和绩效评价标准等信息,并不断探索首购、订购、服务外包等政府采购形式。聚焦赣州市优势产业以及重点发展领域,加快推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市场拓展。

2、强化跨区域市场拓展

发挥赣州市作为珠三角、长三角、海西经济区、长株潭经济区、皖江城市群和武汉城市群的几何中心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过渡的核心地带的区位优势,推动赣州市大数据产业与关联地区大数据产业链协作力度,共同打造大数据产业发展集群。强化大数据在推动与关联地区合作发展旅游、物流等产业的作用,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打造对外开放的公共服务窗口,为赣州大数据企业“走出去”提供各国和地区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等投资信息。探索利用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支持手段,支持赣州骨干大数据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组建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开展跨国并购。研究制定合作项目贷款贴息、援外合资合作项目基金等优惠政策,支持赣州大数据企业与海外企业加强合作。

五、产业载体建设

(一)空间布局

围绕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依据赣州市“一核、五心、三轴”的都市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以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章贡软件园等大数据产业发展主要载体为依托,统筹各县(市、区)优势产业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形成“一核四区”【18】的大数据产业格局。围绕“一核”,在蓉江新区,形成大数据存储服务功能区;在中心五城区中的其他四区,形成大数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功能区;在周围县市区,形成大数据应用与智能制造功能区,围绕大数据存储清洗、生产加工、挖掘分析等核心产业链及关联应用,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核心大数据产业园,形成多园联动的发展格局。

一核:即蓉江新区,是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区,依托蓉江新区金融商务服务中心区优势,集中发展赣州市大数据核心产业和创新引领性大数据产业。四区:即章贡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创新区,重点建设软件物联网产业园和大健康功能区,发展政务和健康大数据应用,建设数字经济创新中心、软件产业中心、物联网应用中心、互联网+示范中心;赣县冶金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区,重点建设稀土大数据功能区,发展原材料大数据及大数据在稀土稀金、新材料、冶金产业的应用推广,同时推动农业大数据应用示范;经开金融服务业与智能制造创新区,重点建设区块链大数据功能区,发展大数据“双创”、金融沙盒大数据等应用,发展汽车物流大数据和大数据与汽车制造业的融合应用;南康数字商贸与智慧服务功能区,重点建设智慧物流和家居大数据功能区,发展智慧物流和智能家居应用,打造省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打造“云上赣州”营销平台。

(二)实施路径

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区:加快推进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二期项目赣南数据湖科创园建设进度,建设能够承接国家级数据中心的安全可信云计算环境,打造以湖存储为重点的赣州大数据集聚工程。加快完善园区内部的供水供电、交通路网、网络通信等硬件配套设施,加快研发大楼、商务区配套、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孵化和培育具有赣州鲜明特色的核心大数据产业提供适宜的发展环境。引进或培育一批大数据咨询研究、知识产权保护、投融资服务、产权交易、人才服务、企业孵化和品牌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第三方机构在蓉江新区建立面向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以及平台可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和规模质量等测试测评平台,完善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支持第三方机构在蓉江新区搭建大数据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大数据企业孵化器等,推进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相关的人才培育以及双创项目的孵化和培育。支持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积极吸引大数据知名企业以及世界IT百强和国内大型软件公司在园区落户或设立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服务等相关软硬件产品。支持蓉江新区围绕章贡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创新区、赣县冶金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区、经开金融服务业与智能制造创新区、南康数字商贸与智慧服务功能区等区域特色发展需求,发展面向医疗健康、稀金、新能源汽车物流、家具等领域的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支撑大数据与各领域的融合应用。依托蓉江新区金融商务服务中心区优势,发展面向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大数据解决方案,为中心城区的商贸、金融、物流等提供大数据产业服务支撑。

章贡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创新区:坚持以人为本、创新驱动的发展原则,依托国家大数据战略,以建设国家级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中心和产业园为抓手,积极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构建适应国情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基本模式,健全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章贡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青峰药业等骨干企业的工业互联网建设,加快医药工厂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强化物联网等技术在医药种植、医药产品中的应用。加快医药健康领域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形成药材种植、新药开发、药品生产、药品销售等全产业链医疗健康大数据库。建立医药健康大数据企业名录,面向全国大力引进医药健康大数据相关企业,强化医疗健康大数据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供给能力。支持医药企业与医药健康大数据企业加强合作,加快理顺大数据在医药健康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场景,大力拓展大数据产业在药材种植、新药开发、医疗数据采集挖掘、高品质中成药制造、现代化医药商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基于电子病历、医疗影像分析、医院监控分析的医院信息平台和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卫生计生监管、健康管理等信息共享,提高赣州市在健康、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便民服务。

赣县冶金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区:强化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稀金等原材料开采、材料加工制造、产品销售运营等领域的应用,建立原材料大数据库。支持中国南方稀土集团、澳克泰、新盛稀土等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工厂智能化改造。引进原材料大数据企业,提升原材料大数据产品供给能力。重点推进大数据在新材料技术研发、材料加工制造、绿色发展、精准营销、产品溯源、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催生一批新业态,加快推进稀土稀金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建设稀金价格指数大数据平台,综合全球稀金实时行情、进出口情况、交易情况等信息,提供行业走势趋势分析、商品比价、推送相关产品和原材料信息等服务,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

经开金融服务业与智能制造创新区: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龙头骨干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数据集聚能力,加快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引进汽车大数据相关企业,深挖汽车领域大数据应用场景,发展汽车大数据相关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发展多元化汽车金融产品。依托现有动力电池、车辆传动系统方面的汽车产业发展基础,以赣州新能源汽车科技城为主要载体,加强大数据在汽车零部件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推广等全生命周期应用,提升汽车零部件供给水平。支持物流企业、电商企业加强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支持整合物流信息系统、车辆管理系统等系统数据,打造赣州市物流大数据综合数据库。引进物流大数据企业,发展物流大数据相关解决方案。依托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和区块链金融产业沙盒园,着力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电商、物流等相关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对物流服务、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的支撑能力,构建金融服务与智能制造创新区。

南康数字商贸与智慧服务功能区:加快南康家具、家居龙头骨干企业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注重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在家具、家居领域的发展,强化产业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加强国内知名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的引进与合作,发展相关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强化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技术在家具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方面应用,不断提高家具产品研发技术含量、附加值,注重产品设计原创性,优化产业升级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家具向定制化、生态化方向升级转型,推动“南康家具”向“南康家居”跨越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机制建设

强化大数据管理部门组织协调能力。明确赣州市大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能职责,强化大数据管理部门在资源统筹管理和大数据产业相关重大事项协调推进力度。加强市大数据管理部门在大数据与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泛大数据关联行业和领域协调统筹,全力构建以大数据为核心,联动相关行业整体的协同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良好格局。

成立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会同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成立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会需落实任务分工,研究协调赣州大数据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同时加强委员会加强对于赣州大数据行业领域内的工作指导、监督和评估,努力推动赣州大数据在技术、应用和产业总体方面的规划和协调推进。

建立国家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形成职责明晰、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大数据重大问题研究,加快制定出台配套政策,强化国家数据资源统筹管理。加强大数据与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等相关政策、规划的协同。加强中央与地方协调,引导地方各级政府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定位、科学谋划,将大数据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区域特色和分工,抓好措施落实,实现科学有序发展。设立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大数据发展应用及相关工程实施提供决策咨询。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落实本行动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共同推动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大数据产业健康安全发展的良好格局。

构建赣州市政务沟通协调渠道。加快构建赣州市政务沟通协调渠道,努力发挥沟通渠道在辅助决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政务渠道的构建中,着力解决信息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

(二)营造良好产业政策环境

贯彻和落实国家、江西省相关产业政策。贯彻和落实国家、江西省相关产业政策,尤其是大数据方面的政策。加强赣州市大数据产业的顶层设计和相关专项规划与国家、江西省有关的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同步推进。加快完善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民生与大数据交叉领域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在关键性、基础性、公共性领域的大数据软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研究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措施,为大数据人才引进提供支撑。完善大数据行业标准,建立大数据价值评估体系。

创新大数据产业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创新赣州市大数据产业的招商引资政策,加快吸引大数据专业龙头企业来赣州快速落地,同时引进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极大的大数据中小企业,带动赣州市大数据生态圈的整体繁荣,构建良好的产业环境。

进一步落实政府采购政策,以市场应用促发展。落实计划中的政府购买服务,完善政府采购大数据服务的配套政策,加大政府部门对大数据市场的支持力度。增进政府采购服务力度,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繁荣大数据市场,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大数据产业整体发展。

健全市场发展机制。建立市场化的数据应用机制,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依托专业企业开展政府大数据应用,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开展面向应用的数据交易市场试点,探索开展大数据衍生产品交易,鼓励产业链各环节市场主体进行数据交换和交易,促进数据资源流通,建立健全数据资源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规范交易行为。

强化数据治理能力。针对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各环节中的可能面临痛点问题,加快制定实施大数据治理实施办法,保护个人数据隐私,推动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各行业应用数据等细分领域大数据健康有效开放,全面促进数据的合法、有序、安全流通,不断优化健全大数据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外部制度保障。

(三)促进投融资改革与创新

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充分利用赣州民间资本,创建多元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大数据产业金融服务,构建面向行业的双创服务平台,拓宽对大数据企业的投资渠道;鼓励赣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创新贷款担保、政府专项资金担保、发债担保等业务,引导贷款向本地大数据产业倾斜。同时,探索大数据企业知识产权评估作为金融抵押品,鼓励大数据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有效利用社会资本。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园区的筹建,以产业园为建设的切入点,主动融入和参与赣州市大数据产业生态圈的各个主体环节。同时试点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依据赣州市相关政策规定,注重社会资金在政务民生中不同领域的引导使用,有效的提高社会资本的投资活跃度。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构建省市沟通渠道,积极争取江西省大数据产业引导基金加大对赣州市大数据产业的投入支持力度。支持赣州市相关产业发展基金向大数据倾斜,积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运营模式新、发展潜力大的大数据领域的独角兽和瞪羚企业。

(四)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

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完善国际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大数据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促进大数据相关技术发展。结合大数据应用创新需要,积极引进大数据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完善配套措施,鼓励海外高端人才回国就业创业。引导国内企业与国际优势企业加强大数据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数据企业和产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设立数据科学和数据工程相关专业,重点培养专业化数据工程师等大数据专业人才。鼓励采取跨校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跨学科大数据综合型人才培养,大力培养具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跨界复合型人才。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实践培养,积极培育大数据技术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依托社会化教育资源,开展大数据知识普及和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整体认知和应用水平。

(五)建立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赣州市政务资源目录。制定赣州市政府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明确政务数据采集内容和方式,确立权威数据源头,统一政务数据编码、格式标准、接口规范等。研究制定政务资源开放标准,重点涉及指标分类、目录分类、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权限分类、安全保密等基础性、重点应用和关键技术标准。推动政务资源开放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示范,评估并完善标准规范。

加强云计算网络安全防护管理。落实公有云服务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要求,督促指导云服务企业切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促进安全防护手段落实和能力提升。

构建数据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建立健全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包含准确的安全事件上报体系和数据安全事件数据库。同时设立应急指挥机构和应急决策专家系统。数据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对于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数据安全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打造数据安全评估体系。在大数据与移动通信、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网络安全等交叉应用领域积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融入试运行的数据安全评估体系的制定工作,加快数据安全标准制定。对于重点考量数据安全的建设项目,坚持数据安全评估体系先行,不断完善数据安全评估体系中检验、评测和监督等多方面标准,并将其纳入项目验收工作中。

详情见附件

6、招商路径建议

立足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基础以及经济发展实际,为推动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核心区以及章贡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创新区、赣县冶金业大数据应用创新区、经开金融服务业与智能制造创新区、南康数字商贸与智慧服务功能区“一核四区”错位快速发展,应结合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各区县发展重点,以完善产业链为目标,瞄准产业发达地区,开展精准差异招商、重大项目招商、链条招商以及重点区域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和错位布局,推动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结合产业空间布局,注重差异精准招商。以务实招商为原则,从赣州市及各区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各区域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内容,开展差异化、精准招商。一是合理规划赣州市大数据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一核四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针对不同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开展错位招商。二是结合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短板劣势,明确各功能区未来发展重点,在重点领域开展精准招商。

围绕产业发展重点,突出重大项目招商。围绕赣州市各功能区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做好重大项目招商。一是加强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建设,围绕赣州市大数据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方向,构筑、谋划、论证重点招商项目,高起点谋划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二是建立重大项目招商协调机制,做好重大项目认定工作,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并分地区、分领域统筹协调招商项目,确保有序承接、错位发展。三是举办重大项目招商活动,针对重点领域开拓招商资源。四是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台账,按照“谁签约、谁负责、谁跟踪”的原则,健全项目跟踪落实责任制,推动项目落地实施,提高项目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

以完善产业链为目标,大力开展链条招商。遴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领域,按照延链、补链、建链、强链等方式,大力开展链条招商。一是围绕特色产业链的缺失环节和薄弱环节,积极筹办各类主题和个性化专业招商会,吸引上下游企业配套和关键环节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延伸、补全、强化产业链条。二是围绕处于起步阶段且市场前景广阔的大数据产业领域,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落户赣州,构建新产业链。三是加快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加强载体建设和资源整合,吸引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赣州。

瞄准产业发达区域,开展重点区域招商。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数据产业发达地区为重点区域,开展深层次定向招商。一是在重点招商区域设立招商办事处,与重点招商区域建立长期的招商联络机制,对驻点城市及周边区域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情况、大数据产业企业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广泛结识客商,推介招商项目,并对招商目标进行前期分析、筛选、对接。二是在重点招商区域举办园区招商、行业招商、合作招商、特色招商等自主专题招商推介会,邀请当地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电子、互联网等领域的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参会洽谈,招大引强,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加强与国内外专业招商引资机构合作,聘请专业机构作为招商引资代表,充分利用专业机构在重点招商区域的资源和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

附件4名词解释

1.数据强国: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这是我国发布的首个大数据国家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

2.“三通两平台一园四课堂”: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智慧校园,开设教育专题、名校名师、优质教育等四项课程。

3.数据科学人才:是指主攻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物理科学、生物、医学和统计学,掌握处理和分析大数据所需的基本技能的大数据行业人才。

4.“数据援赣”:中央国家机关按照《若干意见》(升级版)要求,在安排项目和人员支援赣南苏区的工作中,根据振兴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数据资源(包括电子化数据、技术人员、业务知识、数字设备、数字设施等)支持。

5.大数据服务外包:通过专门的外包团队针对不同行业与领域的大数据业务需求,展开数据特征与业务特征的研究,进行大数据应用分类与技术需求分析,带来从需求分析→业务模型→数据模型→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总结反馈→再到数据分析的全生命周期的外包产业链。

6.大数据安全评估和防护体系:针对大数据安全威胁和技术挑战,需建立系统性的大数据安全评估和防护体系来应对大数据应用中各种复杂的大数据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大数据安全战略保障、组织管理、运行保障、技术保障和过程管理等方面。

7.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是一种基于环境的、动态的、整体的洞悉安全风险的能力,它以安全大数据为基础,从全局视角提升对安全威胁的发现识别、理解分析及响应处置能力的一种方式,旨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中对能够引起网络态势发生变化的安全要素进行获取、理解、显示以及最近发展趋势的顺延性预测,进而进行安全的相关决策与行动。

8.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工信部编制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及在全国建设10-15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创建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形成若干大数据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平台。

9.政务数据资源“负面清单”: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禁止和限制开放的政务数据资源,各级政府依法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政务数据资源“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

10.大数据交易平台:大数据交易平台经营范围包括大数据资产交易、大数据金融衍生数据的设计及相关服务;大数据清洗及建模等技术开发;大数据相关的金融杠杆数据设计及服务;经大数据交易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及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大数据交易平台将为数据商开展数据期货、数据融资、数据抵押等业务,建立交易双方数据的信用评估体系,增加数据交易的流量,加快数据的流转速度。数据品种包括政府、医疗、金融、企业、电商、能源、交通、商品、消费、教育、社交、社会这十二类大数据。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2015年4月15日正式挂牌,并完成了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买方为京东云平台、中金数据系统有限公司的首批数据交易。

11.中国南方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赣州市人民政府与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新华网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赣州试验基地”、“新华网区块链与物联网应用双创试验基地”,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加强地方新型金融监管,推动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发展,服务实体经济,标志着赣州在建成中国南方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路上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12.FRAM:铁电存储器(FRAM,ferroelectricRAM)是一种随机存取存储器,它将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的快速读取和写入访问——它是个人电脑存储中最常用的类型——与在电源关掉后保留数据能力(就像其他稳定的存储设备一样,如只读存储器和闪存)结合起来。

13.MRAM:MRAM(MagneticRandomAccessMemory)是一种非易失性(Non-Volatile)的磁性随机存储器。它拥有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的高速读取写入能力,以及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的高集成度,而且基本上可以无限次地重复写入。

14.PRAM:PRAM(ParallelRandomAccessMachine)模型是多指令流多数据流(MIMD)并行机中的一种具有共享存储的模型。它假设有一个无限大容量的共享存储器,并且有多个功能相同的处理器,在任意时刻处理器可以访问共享存储单元。根据是否可以同时读写,它又分为以下三类:PRAM-EREW,PRAM-CREW,PRAM-CRCW(其中C代表Concurrent,意为允许并发操作,E-代表Exclusive,意味排斥并发操作)。在PRAM中有一个同步时钟,所有的操作都是同步进行的。

15.混合云架构:混合云融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是近年来云计算的主要模式和发展方向。我们已经知道私有云主要是面向企业用户,出于安全考虑,企业更愿意将数据存放在私有云中,但是同时又希望可以获得公有云的计算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混合云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它将公有云和私有云进行混合和匹配,以获得最佳的效果,这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达到了既省钱又安全的目的。

16.虚拟专有云(VPC):虚拟专有云VPC,帮助用户构建出一个隔离的网络环境。用户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虚拟网络,包括选择自有IP地址范围、划分网段、配置路由表和网关等。此外用户也可以通过专线/VPN等连接方式将VPC与传统数据中心组成一个按需定制的网络环境,实现应用的平滑迁移上云。虚拟专有云VPC具有安全隔离、访问控制、连接方式、网段划分、自定义路由、安全组功能、弹性公网的优势。

17.“云上江西”:《江西省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18年,全省大数据产业布局和产业聚集初步成型;到2020年,搭建完成“云上江西”平台,具备向全省乃至中东部地区、全国提供服务的能力,形成以区域性中心为核心,带动辐射全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布局,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大数据服务中心。

18.“一核四区”:“一核”即蓉江新区,是大数据产业发展核心区,依托蓉江新区金融商务服务中心区优势,集中发展赣州市大数据核心产业和创新引领性大数据产业。“四区”即章贡区大健康功能区、赣县区稀金功能区、经开新能源汽车物流功能区、南康家具功能区。

hg1088平台官网机器人
hg1088平台官网机器人
中国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涵盖商用、家庭、特种等多用途的智能机器人产品体系,十几年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

江苏: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苏政办发〔2020〕17号,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业”。促进互联网平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智能机器人、高端智能传感器、生物芯片等产业加速发展,建立“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培育库”

«云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2019年11月18日,云南于印发云南省新一代 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带动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促进新旧动能转化,培育发展新动能

工业机器人产业全景图

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制造和工业4.0的基础,国内企业优势是接近下游应用市场,从机器人系统集成入手,汽车、3C电子、新能源领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公司

2020数字福建建设 “39条” 工作要点

数字福建建设工作总体要求是高标准办好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高起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合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2020-2023年)

到2023年,智能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建设4个以上应用示范园区和特色小镇,建成5-8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每年举办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会议或赛事

北京新场景方案聚焦十个重点任务,构建“1+5”系列政策体系,实施应用场景“十百千”工程

6月10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新基建、新场景、新消费、新开放、新服务”5个行动方案,构建“1+5”系列政策体系

东营市“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

《三年行动计划》共分四部分,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重点组织实施9个产业智能化提升工程,围绕5个方面开展攻坚,落实好4项保障措施

《东营市“优势产业+人工智能”奖补办法(试行)》

咨询诊断费用补助拨付系统方案解决服务商。形成初步诊断报告的,补助1万元;形成解决方案且与企业签订改造合同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分别再补助5万元、3万元

《东营市“优势产业+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认定办法(试行)》

为落实《东营市“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方案(2020-2022年)》,培树行业标杆,制定本办法

重庆发布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

到2022年,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基本建成,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取得显著成效,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若干政策

深入实施济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方案,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培育省会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国内一流的区域人工智能科创高地

为老年人设计人工智能技术-14项指导原则

挖掘人工智能服务老年人的潜在价值;采用以老年人为中心的设计流程;将老年群体特征纳入人工智能数据集;开发对老年群体包容性强的产品
资料获取
机器人相关政策
== 最新资讯 ==
ChatGPT:又一个“人形机器人”主题
ChatGPT快速流行,重构 AI 商业
中国机器视觉产业方面的政策
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聚焦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
从CHAT-GPT到生成式AI:人工智能
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
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市值/估值 TOP20
hg1088平台官网第十一期上
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比较
机器人减速器:谐波减速器和RV减速器
人形机器人技术难点 高精尖技术的综合
机器人大规模商用面临的痛点有四个方面
青岛市机器人产业概况:机器人企业多布局在
六大机器人产业集群的特点
机械臂-高度非线性强耦合的复杂系统
== 机器人推荐 ==
迎宾讲解服务机器人

服务机器人(迎宾、讲解、导诊...)

智能消毒机器人

智能消毒机器人

机器人开发平台

机器人开发平台


机器人招商 Disinfection Robot 机器人公司 机器人应用 智能医疗 物联网 机器人排名 机器人企业 机器人政策 教育机器人 迎宾机器人 机器人开发 独角兽 消毒机器人品牌 消毒机器人 合理用药 地图
版权所有 hg1088平台官网 中国运营中心:北京 清华科技园九号楼5层 中国生产中心:山东日照太原路71号
销售1:4006-935-088 销售2:4006-937-088 客服电话: 4008-128-728